
中国传媒大学(原北京广播学院)
一、院校联系地址及电话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定福庄东街1号 中国传媒大学招生办公室
招生电话:65779370、65779256、65779141(传真)
本科招生网网址:http://zhaosheng.cuc.edu.cn
二、地图
三、交通路线
1、北京西站来校指南
北京西客站下车后,乘320、21、827到军事博物馆下车,乘地铁1号线到四惠站换乘八通线,到广播学院站下车。从地铁东北口出来,往东走20米即为中国传媒大学南校门。
2、北京站来校指南
北京站口乘 1 路、 4 路、 57 路公共汽车到终点站四惠下车换乘 312 路到梆子井站下车;或乘坐728区间车,至梆子井站下车。下车后过天桥往东行200米即为中国传媒大学南校门。
北京站口乘 728 路到梆子井站下车。下车后过天桥往东行200米即为中国传媒大学南校门。
北京站乘地铁到建国门站换一线地铁在四惠站下车,换乘轻轨列车到广播学院站下车。从地铁东北口出来,往东走20米即为中国传媒大学南校门。
3、北京国际机场来校指南
北京国际机场乘坐机场大巴一号线至大北窑,从大北窑乘坐728、312至梆子井站下车。下车后过天桥往东行200米即为中国传媒大学南校门。
北京国际机场乘坐机场大巴一号线至呼家楼,从呼家楼乘坐859、846至定福庄站下车。下车后往东走20米即为中国传媒大学北校门。
4、从北京国际机场打车至中国传媒大学,出机场高速经五环,从五环姚家园路出口出来至朝阳路,约100元。
四、餐饮参考
1.仁和餐厅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管庄 电话:(010)65779641
2.风波庄 地址:朝阳区定福庄西街中国传媒大学西门 电话:(010)86399130
3.蓉缘餐厅 地址:北京市长安街贵宾楼2层 电话:(010)86621282
4.小饭馆大厨师酒楼(二外语店)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定福庄东街82号二外语对面 电话:(010)65728773
5.奇味骨汤面馆定福庄店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管庄 电话:(010)64907200
6.德太楼食府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京通高速路北侧、定福庄西街南口 内蒙古饭店3层 电话:(010)65763656
7.木卡姆清真餐厅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定福庄西街 电话:(010)51663328
五、住宿参考
1、中国传媒大学国际交流中心
学校南院操场东侧,入住需要二级学院证明或准考证。
标准间:198元 不能预定 电话:65789776
2、中国传媒大学培训中心
学校南院操场以南,图书馆往东,有床位和标准间。同样需要证明才能入住。
标准间:130元 不能预定 电话:65779899
3、中国传媒大学九号专家楼
学校北院西食堂以南200米,环境清幽。价位合理。
4、内蒙古饭店
出学校南门左转300米。
标准间(甲):260元 标准间(乙):220 床位:55(四人间) 电话:65762933-2171、2139
5、嘉利华宾馆
学校东门外,比较干净,价格便宜。
单间:80元 电话:65470045
六、院校概况:
学校的以大传播的理念、全媒体的视野,植根广播电视,面向传媒界,为广播、电视、电影、报刊、网络、出版及新媒体竭诚服务,逐步形成了自己鲜明的特色:与广播影视事业鱼水相依的行业特色;多层次、多规格、多样化、开放式的办学特色;多学科兼容,相互交叉渗透充分体现综合优势的学科特色;重视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职业道德,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结合的育人特色。
学校被誉为中国广播影视传播人才的摇篮。50多年来,学校为广播影视系统及信息传播业培养输送毕业生6万多人,培训在职人员35万多人次。校友遍布全国各地及世界70多个国家和地区,形成了一支从领导干部到专业人员的骨干队伍,很多人成为著名的记者、编辑、播音员、节目主持人、导演、编剧、制片人、翻译和高级工程技术专家。
学校同五大洲近50个国家和地区200多所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传媒机构等建立了合作交流关系,每年接收不同国家和地区留学生1000余名。学校为国际高校影视联合会会员。
学校设新闻传播学部、影视艺术学部、理工学部等3个学部,设电视与新闻学院、广告学院、国际传播学院、媒体管理学院、社科学院、影视艺术学院、播音主持艺术学院、动画学院、文学院、信息工程学院、理学院、计算机与软件学院等12个学院及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新闻学系、传播学系、电视系、编辑学系、广告学系、广告设计系、公共关系系、国际传播系、国际关系学系、英语语言文学系、外语系、经济管理系、公共管理系、管理科学与工程系、法律系、社科系、文艺系、导演表演系、广播电视文学系、摄影系、美术系、录音艺术系、录音技术系、播音系、应用语言学系、动画系、数字艺术系、中国文学系、语言文化系、通信工程系、电子信息工程系、广播电视工程系、自动化系、应用数学系、光电学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软件工程系等 37个系。拥有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9个博士点、40个硕士点,7个专业硕士点,71个本科专业。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3,291人,其中博士、硕士研究生4389人。
学校拥有一批在国内外享有声誉的教授、学者。专任教师900多名,其中教授、副教授占50%以上。聘请了100余名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为特聘教授、客座教授和兼职教授。
学校建有先进的专业实验中心(室)、多媒体校园网、有线电视数字传输网、现代远程教育网和图书文献信息资源网。学校努力建设以信息传播为特色的现代化数字图书馆,藏书105万册,音像资料50万余盒(张),报刊3,000多种,电子报刊8,000多种。
学校是中国信息传播领域科学研究的重镇,设信息科学技术研究院和传媒发展研究院,拥有广播电视研究中心、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有声媒体)、国家动画教学研究基地、国家普通话水平测试中心、国际文化贸易研究所及国家非通用语本科人才培养基地等6个国家级教学科研机构,另有5个部级重点实验室和人文社科研究基地。
学校主办《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当代电影》、《电视艺术》、《媒介》、《广告主》等学术刊物,编纂出版《中国广播电视年鉴》、《消费行为与生活形态年鉴》、《中国广告作品年鉴》,经营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中国传媒大学电子音像出版社。
学校设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采取函授、夜大、现代远程教育等多种教学模式,建立多媒体、多形式、多层次的继续教育体系,为信息传播领域提供全方位继续教育服务。目前在全国31省、市、自治区建立了39个继续教育分院、函授站、远程校外学习中心,在读生16500多人。
学校在六朝古都南京设立了本科层次的独立学院—南广学院,规划占地面积1660亩,建筑面积33万平方米。现有在校生3300名。
学校的以大传播的理念、全媒体的视野,植根广播电视,面向传媒界,为广播、电视、电影、报刊、网络、出版及新媒体竭诚服务,逐步形成了自己鲜明的特色:与广播影视事业鱼水相依的行业特色;多层次、多规格、多样化、开放式的办学特色;多学科兼容,相互交叉渗透充分体现综合优势的学科特色;重视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职业道德,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结合的育人特色。
学校的发展目标是,到本世纪中叶,把中国传媒大学建设成为综合性、研究型、国际化的高水平传播大学,成为传媒界的人才培养与人才信息交流中心、科学研究与科技开发中心、文献信息资源汇集与发散中心,成为传媒内容创研与示范平台、传媒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平台。
2、专业名称:播音与主持艺术(本科)
培养目标
培养具备广播电视播音学、新闻传播学、语言文学以及艺术、美学等多学科知识与能力,能在广播电台、电视台及其他单位从事广播电视播音与节目主持工作的复合型应用语言学高级专门人才。
培养要求
本专业通过政治理论课的学习和日常思想品德教育,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作为广播电视新闻工作者所应具备的基本政治思想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使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中国语言文学、新闻传播学、中国播音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普通话语音、播音发声、语言表达、节目主持艺术、文艺作品演播、演讲与论辩及新闻采编、节目制作的基本训练,获得广播电视播音与节目主持的基本能力,具备广播电视新闻工作者和播音工作者的基本业务素质。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①掌握中国播音学、中国语言文学、新闻传播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
②具有与本专业相关的哲学、政治、经济、社会、法律、 心理、美学等多学科知识
③具有广播电视播音与节目主持的能力;
④具有文艺作品演播(文学作品演播.影视片配音等)的基本能力;
⑤具有广播电视新闻采访写作、节目编辑制作的初步能力;初步掌握常用编播设备的使用方法;
⑥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的能力;
⑦初步掌握英语及计算机的使用方法.
七、本校名师
1.高晓虹,中国传媒大学电视系教授。1956.10月生于浙江省杭州市。汉族,北京广播学院电视学院院长,硕士生导师。中共党员。1982年毕业于北京广播学院电视新闻摄影专业,法学硕士。
2.刘恩御,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学院电视系教授。1960年毕业于广播学院无线电系专修科,毕业后留校工作至今。多年从事“电视色彩学”教学工作。结合教学实践,用17年的时间研究、设计的“染料三基色系统”。
3.徐舫舟,现任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学院电视系教授,电视文化研究所所长,硕士研究生导师。先后开设了“电视文化学”、“电视解说词写作”、“电视写作研究”、“电视节目策划”等课程。
4.张绍刚,中国传媒大学电视系副教授。现担任中央电视台《今日说法》、《大家看法》栏目主持人。其教学以口才犀利,幽默却不失睿智与深刻而著称。主要担任课程是以小班为单位的分析学生自己作品的开放课程。
5.孟群,1962年01月10日生于北京,中国共产党党员。1984年毕业于北京广播学院电视工程系电视播控专业,留校任教。现为中国传媒大学电视系教授。 主要教授科目:电视制作技术、非线性编辑、电视节目制作等。
6.秦瑜明,中国传媒大学电视系副教授,电视摄影教研室主任。曾赴美国密苏里新闻学院深造。
主要作品有《电视传播概论》,《专题化与对象化――电视社教发展走向分析》(《现代传播》2002年02期),《关于电视现场直播的两点思考》(《现代传播》2001年03期)等。
开设课程:电视传播概论。教学以内容丰富和慢节奏著称。
八、优秀校友名录
中国传媒大学建校五十余年,在人文社科方面成绩显著,在播音主持、出版编辑、电视制片、文学评论界共有数十名著名校友,老中青三代结合。
1、陈鲁豫(凤凰卫视《鲁豫有约》的主持人)
2、张蕾(《挑战主持人》全国选拔活动冠军,现任《欢乐中国行》外景主持人)
3、杨帆(《挑战主持人》全国选拔活动亚军,现主持《想挑战吗》栏目)
4、白岩松(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节目主持人)
5、鲁健(中央电视台《今日关注》节目主持人)
6、李咏:(中央电视台《幸运52》、《非常6+1》节目主持人)
7、李梓萌:(中央电视台《朝闻天下》、《新闻联播》节目主持人)
8、罗京:(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节目主持人)
9、叶延滨:(《诗刊》杂志总编)
10、韩晗:(中国作家协会最年轻的会员、著名学者、文艺评论家)
11、崔永元(中央电视台《小崔说事》、《实话实说》等节目主持人)
12、毕福剑(中央电视台主持人)
13、李湘(湖南卫视主持人)
14、刘长乐 (凤凰卫视控股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兼行政总裁。)
15、李瑞英(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主持人)
16、李修平(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主持人)
17、康辉(央视主持人)
18、黄蓉(央视主持人)
19、敬一丹(焦点访谈资深主持人)
20、刘纯燕(央视大风车主持人 金龟子)
21、欧阳夏丹(央视主持人)
22、孙晓梅(央视主持人)
23、王雪纯(央视主持人)
24、文清(央视春晚主持人)
25、周涛(央视春晚主持人)
26、秦方(央视主持人)
27、王蓉 (歌手)《我不是黄蓉》的演唱者
28、段暄 (央视奥运频道足球解说员)
30、张腾岳(央视科教频道走近科学主持人)
分享:
|